通常所說的天然橡膠,是指從巴西橡膠樹上采集的天然膠乳,經過凝固、干燥等加工工序而制成的彈性固狀物。
巴西橡膠樹原產于巴西亞馬遜河流域馬拉岳西部地區,喜高溫、高濕、靜風、沃土,現已布及亞洲、非洲、大洋洲、拉丁美洲40多個國家和地區,主要種植在東南亞。
天然橡膠是一種以聚異戊二烯為主要成分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其橡膠烴(聚異戊二烯)含量在90%以上,還含有少量的蛋白質、脂肪酸、糖分及灰分等。
天然橡膠成品可分為標準膠、煙片膠、乳膠和縐片膠等。
人類使用天然橡膠的歷史十分久遠,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1600年。如中美洲的橡膠球,巴西土著的防水布料和橡膠靴。
1736年,法國探險家拉孔達明將亞馬遜雨林出產的天然橡膠帶到了法國并交給法國科學院研究。工業界對橡膠也產生了濃厚興趣,早期的橡膠用于制造各種各樣的雨衣、雨靴和雨布。
1844年,美國發明家固特異開發出了橡膠硫化技術,使得橡膠成為真正實用化的工業產品。1888年,英國人鄧祿普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條充氣輪胎。進入20世紀后,汽車產業進入高速發展階段,天然橡膠的需求量大增。
一戰中,美國對橡膠的旺盛需求進一步加速了橡膠的人工種植。戰后10年間,南美的橡膠種植業達到歷史最高峰。亞馬遜河流域最大的城市,巴西的瑪瑙斯城,一度成為全世界天然橡膠產業的中心。
1876年,英國人威克姆將7萬顆橡膠樹種子悄悄地運出了巴西,送往英國并培育成幼苗。之后英國人將幼苗送往了斯里蘭卡和馬來西亞,逐漸繁衍成為成片的橡膠林,并且漸漸擴散到周邊的國家。時任新加坡植物園主任的英國科學家里德利發明的連續割膠法使亞洲橡膠產業的生產效率大幅度提高。
20世紀30年代,南美黃葉病大爆發,南美洲失去生產天然橡膠的主導地位,天膠生產重心向東南亞轉移。
到了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再一次推高了對橡膠的需求,同時也隔斷了正常的橡膠貿易。對石油、礦石、橡膠等資源的渴望使得日本決定南下對東南亞實施侵略戰爭。
印度尼西亞是大規模種植天然橡膠樹的起源地,二戰前夕為世界頭號產膠國,但隨后由于戰爭及近20年國內政局動蕩,產量下降。目前印尼種植面積仍居世界第一。
馬來西亞在二戰以后居于世界橡膠產量首位,但90年代后由于油棕的替代,其種植面積和產量開始下降,龍頭地位被泰國所取代。
為了提高橡膠單位面積產量和競爭力,60年代起泰國堅持不懈地進行了40多年的翻種,產量迅速提高,1991年開始居世界首位并一直保持。
中國最早的三葉橡膠樹是在1904年從當時還屬于馬來西亞的新加坡引進的。為滿足國防和經濟建設需求,中國的大規模種植和發展則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后。
全球天膠2010年之前供應整體偏緊,2011年開始向相對寬松過渡。
2011年、2012年、2013年的過剩幅度分別為4.8萬噸、31.3萬噸、38.4萬噸。
2014年過剩幅度預計略有收窄,至24.2萬噸。
2013年亞洲主產區產量為1114.97噸(較12年增49.7萬噸),
泰國、印尼、越南、老撾、柬埔寨、緬甸等國近年來產量增長較快。
過去數年,天膠種植的高收益刺激產膠國種植面積大幅擴張,未來3-5年新增供應將繼續穩定釋放,年產量增幅預計將穩定在4%左右,但需關注多重因素對供應的干擾作用。
過去十余年,中國和其他新興市場引領了全球天膠消費的快速增長。
預計未來十年,全球天膠需求仍將維持每年3-4%的增長。
中國消費占據全球份額不斷提升,2013中國消費量達415萬噸,進口量增長14.4%至401萬噸。
中國進口以標膠為主,標膠(含復合膠)年累計進口量約330萬噸,近年來復合膠增長尤為突出。
乳膠和煙片增幅緩慢,在30萬噸附近。
中國進口來源結構